埃夫特LOGO+股票代码(12款中英组合)-已转曲
中文 EN
芜湖日报经济聚焦:《机器人 芜湖造 工业梦》
2014-11-03 阅读:8927次
分享

 

走进奇瑞公司,在生产车间,很多机器人正在不知疲倦地卖力工作,随着机械臂的摇摆升降,像焊接、组装、搬运等操作环节,不再被人力所束缚,而是被机器人所取代。这些机器人都会精准地完成各项操作任务指令。
      7年前,生产线的机器人完全是依赖国外进口,处处受制。当时奇瑞汽车设备部的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气在心头,众人一合计,要造自己的机器人。豪言壮语付诸实践,经过艰苦的奋斗,机器人“芜湖造”这一梦想竟成真了。
一个小故障就要花几万美元 处处受制
      2008年以前,企业生产线上看到的机器人全部是从国外进口。没有核心技术,时时受气,处处受制。
      “一个很小的故障,就必须邀请国外工程师来修,收费则是从工程师上飞机起以小时计算,故障处理完少算都要花到几万美元,更重要的是因为故障维修,耽误了生产时间周期。”时任奇瑞公司设备部部长的许礼进对机器人“外国造”所产生的尴尬局面深有感触。
受“气”的许礼进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决定自己研发制造机器人,打破垄断局面。这一想法也得到同事的支持。于是,从2007年初开始,许礼进和他的团队奔着机器人“中国造”的梦想前行,在2007年8月成立了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当时,国内没有一家机器人企业,因此没有现成的技术支持,没有系统的制造经验。为此,埃夫特公司准备和高校、企业联合研发制造。然而,一些高校和企业的态 度是,要么觉得这件事是闹着玩,不予理睬;要么热情很高,但技术和经验不丰富。几经周折,终于和哈工大有了交集。
      哈工大作为我国重点院校,其在机器人研发领域有一定的优势,也十分愿意和埃夫特公司一起,为机器人制造国产化作努力。“清楚地记得那天是2007年12月 25日,国外的圣诞节,哈工大副校长来到芜湖,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埃夫特公司副总工程师胡国栋回忆说,至此机器人研发制造项目有了合作单位和团 队。
      第一台机器人研发制造成功 特别自豪
      2008年开始,埃夫特公司陆续派人前往哈工大学习研发制造机器人,万君就是其中一位。“以前仅仅是懂得一些机器人的维护保养,而对如何制造机器人基本是两眼一抹黑。”万君说。
      任何创新,都要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精神。万君和他的同事对困难并不畏惧,从基本的理论知识开始学起,不懂就问,不会就练。“为了造机器人,忘了很久的数学都得重新拿起补习。”万君说。
      在研发过程中,技术难题的攻关最头疼。“机器人运动也有多种走法,这叫多解性。但机器人和人不同,它必须从多种路径中选择最优的一种。”万君记得一次在对 机器人多解性进行分析时,机器人的运动路径和所发出的指令完全相反,本来往前运动,突然往后运动,把万君一帮人吓了一跳。
      一次不行就两次,经过反复试验,机器人从“1轴一动”到“6轴联动”,最终研制组装成功。2008年8月20日,第一台样机开发完成并运回芜湖下线。“机 器人当时放在奇瑞公司一焊车间,看到这个机器人,所有人都激动了。”埃夫特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刘绍敏说,首台机器人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看到她就像看到了 他们的孩子一样,充满着喜悦、激动、自豪,还承载着一种梦想的力量。
      2009年初,第一台机器人在奇瑞公司试用,用于焊接车内包裹架。随着操作节拍的进行,其精准度和稳定性让人惊叹。这也向世人宣告,国外企业在机器人领域长达30余年的垄断一去不复返。
      掌握核心技术引进高端人才 抢占先机
      机器人产业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增长点,将改变全球制造业格局,其被一些主要经济体当作保持和重获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业内人士分析,机器人的不断引入将创造一个新的制造时代,但如果中国机器人企业只满足于在低端领域拼价格、凑数量,那么送上门的“机器人红利”机遇也会错失。
      面对着机器人浪潮的来袭,谁能在技术优势上抢占先机,谁就能引领发展。“打破国外机器人的垄断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在竞争中持续快速发展,才能不落后于人。”埃夫特公司总工程师游玮说。
      研发能力的开发,是机器人产业稳步创新发展的动力之一。埃夫特公司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积极与国内机器人领域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战略合作。同时,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工艺基础上进行转化和吸收,提升研发团队技术水平。
      为解决产品“从有到优”问题,该公司充分利用奇瑞公司提供的大量示范应用工位,根据应用反馈结果,对关键部件进行突破,逐步替代,对比验证,不断提升国产部件品质,从根本上降低了机器人整机成本。
      近年来,该公司以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和年销售收入60%的递增速度,一跃成为国内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其把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抢占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制高点作为重点,瞄准世界前沿技术领域,加强自主创新,成功研制出了多个型号系列化工业机器人产品。
      目前,研发生产的100多台套机器人产品已在奇瑞的多个焊装车间投入应用。其中,我国首台165KG重载点焊机器人载入“中国企业创新纪录”。
      同时,该公司建成国内首条机器人批量装配线,拥有年产能1000台,年产销200余台的产业化规模。近年来年销售收入以80%的速度递增,实际市场装机台 数位居全国自主品牌机器人之首。埃夫特机器人经过市场考验,已被广泛推广到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家电行业、电子行业、光电行业、钢铁行业、日化行业等众多行 业领域。
      抢抓政策机遇整合优势资源 阔步前行
      2013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式批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支持在安徽打造机器人、新型显示两大产业集聚试点。
      其中,我国唯一的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将以芜湖为龙头,计划到2015年形成产业规模超200亿元的芜马合产业集群。面对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国家开始“顶层设计”,不断推出一系列政策,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9月28日,安徽省工业机器人产需对接会在芜湖市举行。来自省内合肥、滁州、马鞍山、芜湖等地的60余家企业,共谋安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应用方略。与会 人员认为,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普及机器人的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一项推动安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部署。
芜湖响应国家政策导向,积极抓住机遇,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芜湖已规划5000亩产业园,建设包含机器人本 体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机器人系统及成套装备集成应用、前端技术研究院研发创新、机器人主题公园、机器人产业创意基地和配套商业在内的六大功能区域。
      今年,我市机器人产业园的6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标志机器人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产业园发展战略提出,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广聚创新发展要素,抢抓国家战 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机遇,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去年以来,一批现代机器人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纷纷入驻芜湖。
      “通过整合资源,机器人产业园将打造国内一流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发展基地。”埃夫特公司负责人表示,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不能单打独斗,而要抱团发展,通过上下游各种要素的集中整合,依靠政策、人才等优势资源,不断提升机器人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相信,机器人“芜湖造”的工业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本版撰文 记者 吕毅  本版摄影 记者 杨大伟 姚仕珺


服务热线

400-052-8877

业务咨询

公众号

返回顶部